“去产能”,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2016年五大任务中排第一位。可见,化解过剩产能多么迫切!几乎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。 但是,化解过剩产能说说容易,做起来难。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...
“去产能”,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2016年五大任务中排第一位。可见,化解过剩产能多么迫切!几乎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。
但是,化解过剩产能说说容易,做起来难。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我们其实一直在做,但过剩产能不仅没有有效化解,反而日益加剧。什么原因?
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考虑,过剩产能的退出,钢板切割,必然伴随着类似“倾倒牛奶”的巨大社会财富浪费。但实践中,没有哪家企业或组织愿意自觉付出这样的成本。企业总在幻想市场环境会慢慢好转,幻想政府会出手相助,幻想别人扛不住提前退出,于是任凭政府要求、号召、强调去产能,却无动于衷。
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“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”。要解决这个矛盾,个别企业无能为力,只能靠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,靠行政推动和规范。
那为什么行政推动去产能10年基本没效果呢?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府不想承担去产能的成本。
在中央层面,政府期望通过产业规划、行业约束、政策引导等,促使过剩行业企业认识到产能过剩的严峻性,舞阳钢铁 ,主动压减产能或转型,但很少有有约束力的硬性措施。在地方层面,去产能后财政收入和税收怎么办?银行坏账如何处理?人员如何安置?……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。上市只能解决个别企业的问题,且受证券市场走势影响;发债要受到地方债务水平的严格制约。
因此,要想比较彻底地去产能,各方面首先必须愿意承担去产能的必要成本。既想去产能,又不希望承担成本,不愿意承受阵痛,这样的好事天下没有。
中央、地方、企业、职工、金融机构等,都要付出。财政方面,该出的钱必须出。财政收入增幅下滑,债务水平高企怎么办?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得好,“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”。这是实事求是的安排。在当前利益(去产能、稳增长)和长远利益(控制债务水平)发生矛盾的情况下,应该优先考虑当前。
愿意付出成本,再推行比较果断和严厉的去产能措施,有压力、给出路,去产能就能实质性推开,并收到显著效果。
当前去产能有个很好的契机。经过连年过剩,一些过剩行业已经吃不住劲,开始主动限产。如2015年10月以来,五大稀土集团、十大锌炼厂、九大铜炼厂等先后宣布减产保价。当然,煤炭、钢铁、水泥等产能比较分散的行业,尚处在“有愿望,没(或少)行动”的状态。
此时政府应该干什么?赶紧促一把啊!譬如,给予补贴奖励,帮助找出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