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“东边不亮西边亮”来形容钢铁行业当下的境况或许再恰当不过了。 一方面,国内市场产能过剩、死气沉沉;另一方面,国际市场却收获颇丰。据海关总署统计,...
用“东边不亮西边亮”来形容钢铁行业当下的境况或许再恰当不过了。
一方面,国内市场产能过剩、死气沉沉;另一方面,国际市场却收获颇丰。据海关总署统计,今年1-10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7389万吨,同比增长42.2%,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6234万吨的出口总量。
出口猛增的同时,政策层面也为钢铁“走出去”打开了一扇门。在不久前刚刚落幕的APEC会议上,中国提出建设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议,紧接着,中韩、中澳自贸区又相继落听。未来,有传言称中国还将向外资开放钢铁、炼油等领域。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这将有助于消化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。
国际市场逐步打开、外国同行“狼来了”……钢企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微妙变化,一场国际化的战役已经悄然打响。
出口猛增
11月20日,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(以下简称“唐钢”)冷轧部镀锌彩涂车间三镀锌生产线上,工人们正在对加工好的钢板进行最后的包装。不久,这些钢板中的一部分将漂洋过海,销往遥远的中东、南美或是东南亚。
分管出口工作的唐钢副总经理李一栋告诉本报记者,前三季度,唐钢出口量达到305.6万吨,同比增幅超过37.5%,与2013年全年出口总量已基本持平。
不光是唐钢,今年以来,我国的钢材出口快速增长,月出口量屡创历史新高。中钢协在第三次季度行业信息发布会上预测,全年钢材出口突破8000万吨已成定局。
河北钢铁集团国贸公司唐钢分公司出口部部长韩以政表示,在各出口目的地之中,南美、东南亚两个地区的业务增长最快,比如东南亚地区的老挝、柬埔寨、缅甸等国,基础设施相对落后,钢材需求量大,价格也比较稳定,已经成为中国钢材出口的一个新兴市场。
价格方面,卓创资讯钢铁分析师刘新伟向本报记者表示,中国钢材本来就比欧美同类产品便宜,加之今年铁矿石价格下跌,使得其价格优势进一步凸显,每吨能便宜100-200美元,颇受国际市场欢迎。
同时,出口价格与国内价格相比,还是出口价格更高,因此钢企也更愿意将产品卖到国外。尤其是像唐钢这样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企业,韩以政告诉记者,按照唐钢1-10月330万吨的出口量计算,出口比在国内销售已经多卖了2亿元。
出口增多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倒逼结构的转型升级。国外用户对于产品质量、服务体系等的要求更高,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投入,改善服务质量,优化整体结构。
韩以政表示,目前,出口量在唐钢总产量中的占比已经接近30%,利润贡献率则更高。明年,唐钢计划进一步实现出口量500万吨,在他看来,实现这一目标“没有困难”。
产能“走出去”
除了把产品卖到国外,钢铁行业还希望把工厂直接开到外面去。
11月13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第17次中国-东盟(10+1)领导人会议时表示,中国鼓励国内的钢铁、水泥等优势产能以投资、租赁、贷款等方式转移到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东盟国家,实现互利共赢。
今年9月,河北钢铁集团宣布在南非建立一家产能500万吨的钢铁项目,该项目也是当前我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最大规模全流程钢铁项目。11月18日,河北钢铁集团又将持有的全球最大钢铁贸易与综合服务商——瑞士德高国际贸易控股公司的10%股权增至51%。
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分析说,以前我们从南非进口铁矿石,运回国内生产,然后再卖出去,这样周转的物流成本很高。今后在南非当地生产,再通过德高这样全球化的贸易商销售,可以实现就近消化。
在海外设厂,会不会遇到环保方面的障碍?王国清表示,其实,海外建厂并不是把国内的设备照搬过去,而是采用最新技术重建一个新厂,所以能够符合环保方面的要求。
据了解,河北省已制定《河北省钢铁、水泥、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》,钢铁方面,方案提出到2017年要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的目标;到2023年,力争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。
“国际化”变局
过去,中国关于钢铁产品的政策是“立足供给国内,适当开展双边和多边贸易”。2010年,时任中钢协秘书长的单尚华曾公开表示,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高达70%,出口钢材就等于出口资源出口原材料,也等于增加国内的污染,同时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反倾销、反补贴的贸易纠纷。因此,中国关于钢材出口的态度一直比较审慎,钢材出口量也只占到总产量的2%-3%左右。
如今,这一态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。10月13日,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、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介绍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时表示,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钢材6543万吨,增加了39.3%,出口已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渠道之一。
更加重要的变化是国家提出的“互联互通”、“一带一路”等规划,刘新伟认为,这些海外投资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、资源开发等,对于消化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无疑会有很大帮助。不过,就像在墨西哥参加高铁招标遇阻一样,这些计划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近日,中国和韩国完成了自贸区谈判。王国清认为,此举可能对国内的钢铁行业带来冲击。因为韩国的浦项制铁在高端钢材方面拥有技术优势,竞争力比国内企业强很多。此外,还有媒体报道,发改委正在就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》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,拟不再禁止外资进入钢铁、炼油、乙烯生产等产能过剩的领域,这更是让钢铁行业大呼“狼来了”。面对生存环境的巨变,徐向春表示,行业洗牌将不可避免。钢铁企业如何应对新的形势?在李一栋看来,国际化将是出路之一。过去,中国的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其实只是“500大”,全靠国内产值堆砌而成,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。要想由大变强,其产品销路、经济效益来源和人才结构中国际化因素必须占有一定比例。
刘新伟也表示,此前,钢企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化解产能过剩,实现转型升级等,关注出口的企业比较少。不过,今年以来关注出口的钢企已经越来越多了。
事实上,整体来看,中国钢材出口的潜力仍很大。出口量只占国内钢铁总产量的不足10%,而其他钢铁大国的出口占比则高达30%多。
不过,徐向春提醒说,国际化只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方式之一,也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国际市场上。钢企还是要主动压缩产能,调整结构。既要做加法,也要做减法。